民俗文化:舞龙-百家乐凯发k8

民俗文化:舞龙
来源:百度百科  日期:2023-02-18  浏览量:  栏目:文化

舞龙俗称舞龙灯,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1]  舞龙源自古人对龙的崇拜,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从春节开始舞龙,然后二月“龙抬头”、端午节时也舞龙。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汉族的一种民俗文化。

舞龙和舞狮,古时是在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面节目之一。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现在的舞龙舞狮文化,已经遍及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东南亚,以至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历史文化


舞龙运动是指舞龙者在龙珠的引导下,手持龙具,随鼓乐伴奏,通过人体的运动和姿势的变化完成龙的游戏,穿,腾,跃,翻,滚,戏,缠,组图造型等动作和套路,充分展示龙的精,气,神,韵等内容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世界上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都把“龙”作为吉祥之物,在节庆、贺喜、祝福、驱邪、祭神、庙会等期间,都有舞“龙”的习俗。这是因为,“龙”是中国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图腾。龙是海中神物,在古代被看成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奇之物。数千年来,炎黄子孙都把自己称作是“龙的传人”。舞龙,在民俗上与龙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是地方不同,风俗有所不同,这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因地域幅员辽阔,民间民俗文化的多样性的特点。

微信图片_20230218120754

舞龙

龙的形象源于中国古代的图腾,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是海中神物,人们把它看做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吉祥灵物。因此有的地方久旱不雨时,便舞龙祈雨;有的地方插完秧,舞龙驱虫。舞龙历史悠久,汉代已有了形式比较完整的关于龙的文字记载。据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记载,当时在四季的祈雨祭祀中,春舞青龙,夏舞赤龙和黄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每条龙都有数丈长,每次5~9条龙同舞。经过劳动人民近2000年的创造发展,民间的舞龙不仅有很高的技巧性,而且表演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

微信图片_20230218122249

其中流传比较广泛的有以下几种。龙灯也称火龙、金龙。用竹篾扎成龙头、龙身和龙尾,3~10多节不等,节数多为单数。节与节之间以100~170厘米绸布相连,再用色彩绘成龙的形象。每节中都燃有灯烛,节下装有木柄,供舞时握持。舞蹈时,一人手拿"宝珠"(球形的彩灯),在龙头前领舞,表现龙抢宝珠。

龙灯的动作有"龙摆尾"、"金龙蟠玉柱"等。龙灯多在节日之夜舞弄,有些地区还同时施放烟火、爆竹,在鼓、锣、钹、唢呐等乐器的伴奏下,显得气势更加雄伟、舞姿更加生动。布龙也称打龙。它和龙灯稍有不同,节内不燃烛,一般长10多节。舞弄起来,左耸右伏,九曲十回,时缓时急,蜿蜒翻腾。布龙的特点是动作快、幅度大、舞姿轻捷矫健,多由两条布龙一起表演"二龙抢球"。布龙的动作有"金龙喷水"、"雪花盖顶"、"白鹤展翅"、"双跳龙门"等。


草龙主要流行于南方各地。龙用稻草、青或柳枝等扎成。有的地方还在龙身上插满香火,所以也称香花龙。一般于农历五月和六月间的夜晚舞这种龙,舞起来星光闪闪。过去闹虫灾时多舞草龙;有的地方在祈雨时舞弄,并向龙泼水,故又称水龙。

百叶龙主要流行在浙江省。舞蹈开始时,人们分别手持装有木柄的荷花灯、荷叶灯和蝴蝶灯,穿插起舞。最后一只大荷花灯变做龙头,蝴蝶灯化做龙尾,其他灯结成龙身,犹如一条花龙腾空而起。

段龙主要流行于江苏省。龙头、龙身和龙尾互相不用布相连,只在龙头和每节龙身上扎230~300厘米红绸。段龙多由妇女舞弄,轻盈优美,具有江南水乡舞蹈特色。

早在汉代(公元前205年—公元219年),就有杂记记载了这样的壮观场面:为了祈雨,人们身穿各色彩衣,舞起各色大龙。渐渐地,舞“龙”成为了人们表达良好祝愿、祈求人寿年丰必有的形式,尤其是在喜庆的节日里,人们更是手舞长“龙”,宣泄着欢快的情绪。

全国的舞龙有上百种,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和发展,表现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舞龙能受到如此的喜爱,与它的群众性、娱乐性是分不开的。舞龙的时候,少则一两个人,多则上百人舞一条大龙。最为普遍的叫“火龙”,舞火龙的时候,常常伴有数十盏云灯相随,并常常在夜里舞,所以“火龙”又有一个名称叫“龙灯”。

微信图片_20230218120754

耍龙灯的时候,有几十个大汉举着巨龙在云灯里上下穿行,时而腾起,时而俯冲,变化万千,间或还有鞭炮、焰火,大有腾云驾雾之势!下面簇拥着成百上千狂欢的人们,锣鼓齐鸣,蔚为壮观,好不热闹!

这种气势雄伟的场面,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情绪,振奋和鼓舞了人心,因此,舞“龙”成为了维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乐章,也体现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无往不胜的豪迈气概。

舞龙是中国极富民族色彩的民间艺术之一。逢有大节日 ,大庆典,及出会巡游等,必有舞龙助庆。至于舞龙始自何时,已无可稽考。但上古时代,如遇水旱瘟疫,妖孽凶灾之时,舞龙祈雨的仪式风俗,是可以意想得到的。因为龙是生活于大海中神物,是风雨的主宰,有呼风唤雨的无边法力,故此逢旱便逢涝则求它开恩庇佑。在仪式的巫师术士,模做龙的活动姿态,回旋舞动,以“似因生似果”的法术原理,以求达至祈雨祈晴的效果,这就是舞龙的原始起源。

由这种祭会上的仪式的玩艺,而演变成娱乐助庆式的玩艺,则是后事的事。由东京梦华录纪宋时之宵百戏的起戏:“又于左右门上,各以草把转成戏龙之状,用青幕遮龙、草上密置灯烛万盛,望之蜿蜓,如双龙飞走”,便可知舞龙灯(舞火龙)之风俗,已于中古时代已盛行了。近世,中国南北各省,皆流行舞龙的风俗,新年春节,迎神赛会,皆少不了以金龙银龙助阵,比舞狮更热闹和生色。


传 说


这里有一则传说,也可以说明舞龙纯是纪念,含有祭祀成分。相传很久以前,苕溪岸边有个荷花村,村前有一个荷花池,池塘里长满了荷花。…荷花看见儿子化成一条蛟龙飞上天空,大声呼喊,但蛟龙已经飞得无影无踪。自此以后,苕溪两岸每逢干旱,小龙就来散云播雨。当地百姓为感谢它,就从这个池中采摘了七七四十九朵荷花,用了九百九十九叶花瓣,制作成一条花龙。因为不到一千叶,父亲也叫百叶,所以取名百叶龙。每年春节,老百姓就要敲锣打鼓来舞龙。

习 俗


舞龙(dragon dance)的“龙”,通常都安置在当地的龙王庙中,舞龙之日,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将龙身从庙中请出来,接上龙头龙尾,举行点睛仪式。龙身用竹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莫有十数来丈长。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作为引导。舞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舞龙活动在鞭炮声中正式开始,行进中的巨龙或盘旋、或翻滚。 


舞龙是个大节日,舞到任何一处都会受到招待。舞龙的队伍有时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这叫“龙换酒”。等到舞龙完毕,就将首尾烧掉,龙身送回庙内。

灯节虽始于汉初,盛于唐宋,但“舞龙”的习俗,相信是承继殷周“祭天”的遗风。 龙在历史文籍的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极早,而且“舞龙”包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

大概由于龙在神话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无穷,而海洋主水,龙也就很自然的做了农作物的司雨神。民以食为天,谷物是维持生命的根本,间接也就操纵了人类的生命。按这意义敷衍,龙的重要性竟是超逾了祖宗——帝舜、契和后稷。如此,龙被古人奉为“吉物”出现在庆典祭祀中,自然也不足为奇了。

《 礼王制》称:“宗庙之祭,春曰钥,夏曰褅,秋曰尝,冬曰烤”。

可知春节的“开灯”,就是代表“春祭”。所以,“舞龙”最初应是一种祭祀,而非娱乐,成为助庆娱乐应是汉唐以后的事。


风 格


南龙

南龙,顾名思义,在江南一带发展出来的舞龙形式。

南龙的龙身比较重,龙头是整条龙最重的部分。南龙的风格在有气势。因为

它的重量关系,所以动作上说,没有像北龙般注重花巧,而在注重体力上。

引南龙的拿一颗龙珠一个人,再加上龙身,通常就要有十个人左右,龙身大约长九米。由于南龙不追求灵活,所以,龙身可以在二十米、百米,甚至有千米长龙。龙头大细,亦因应龙身长短而改变。

在制作上,南龙比较传统,龙头用竹纸扎。传统的龙身花纹是用布缝上去,而比赛龙的龙身花纹,为求轻巧,也是在布上画出来的。部份都在采用画上去的方法,甚至在电脑配合缝出来。

南龙的动作,通常有盘圈、s弯、龙头越过龙身等等。

代表: 杨店高龙 黄陂舞龙


杨店高龙

湖北孝感杨店镇是“龙灯之乡”。杨店龙灯,孝感称之为“杨店高龙”,是孝感市第二批及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年从腊月开始着手用竹片扎龙灯、龙身、龙尾、绣龙衣;用彩纸扎龙头、龙尾,并连接彩龙头、龙身、龙尾组成一条完整的龙灯,整条龙灯有12节(龙身由十个竹灯连接而成,加上龙头和龙尾便是12节,),表示一年有12个月份。正月十二晚举行龙灯开光仪式、正月十三出行、上庙、喝彩,每条龙灯穿行了杨店窄小的老街进行活动,家家门前摆香案,迎接宾龙。正月十四拜灯、每条龙灯分别在各自湾里叩拜群众,表示新年问候,代表吉祥;正月十五玩游灯、灿灯;围观的群众跟随龙灯分别游到各自湾里,晚上十二点全湾男女老少齐上阵集中在一起烧毁龙灯,称之为灿灯、送龙灯升天,伴随着锣鼓声、鞭炮声。

杨店高龙的组成:多用竹、木、布、彩纸扎成,龙衣一般用黄、青、白、赤、黑五色,传说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龙灯躯体内燃烛,舞龙者依先后顺序,适当缩短各节之间的距离,双手把住龙脚,从首至尾“龙珠”左右摆动,有如巨龙婉蜒前行,其声势浩大,场面壮观。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有龙出洞、三点头号、拜四方,还有下钻洞、上翻身、龙映水等,慢舞时雍容大度、优美抒情;快舞时激越奔放,别具一格,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所用的曲牌音乐喜庆动听,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黄陂舞龙

玩灯流行于黄陂孝感地区(黄孝地区)特有的叫法,玩灯在黄孝地区是指集“舞狮、舞龙、划彩船、跑竹马、踩高跷、鱼灯、蚌壳精”等于一体的一种农村庙会。 这里主要讲“玩灯”(即舞龙)。

武汉市黄陂区玩灯历史悠久,民间传统活动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历经千余年不衰。元宵节玩龙灯舞狮子是黄陂一大民俗。全区270个行政村976个自然湾,共有龙灯525条、狮子970个、彩船45只。每年过年,黄陂出动200多名民警,深入各村湾执勤,为龙灯“护驾”。

黄陂素有年小月半大,所以玩灯是黄陂地区过年期间元宵前后规模最庞大、最隆重、最热闹的民间宗教娱乐活动。舞时,由两人配合,一人执头,一人做尾,在后边的人跟着狮头动作,亦步亦趋,行动迅捷,尾巴不停地摇晃。狮子大嘴片刻不息地一张一合。另一个引狮人,武士打扮,身穿密纽扣的唐代灯笼裤衫,红条束腰,青帕裹头,足登快靴,手拿绣球,在狮前引导,并先开拳踢打,蹦蹦跳跳,以诱狮子起舞,引得狮子张牙舞爪,忽而翘首仰视,忽而回头低顾,忽而卧地匍匐,忽而摇头摆尾,既有舐毛、擦脚、搔头、洗耳、朝拜、翻滚、跌扑等,模仿动作上也有上楼台、过天桥、跨三山、出洞、下山、滚球等技巧,其动作活泼逼真、惟妙惟肖。

时间:黄孝地区玩灯时间主要是每年农历正与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四天。

 

北龙

北龙在江北一带发展出的风格。

以龙身来说,北龙龙头比较细小和轻巧,用料可以在传统的纸扎,或者比较新颖的用轻身的胶质,以便作出多花款的动作,譬如:左右翻腾等等。有别于南龙,北龙的动作范围细多,故而所要求的体力亦相对降低。

北龙的动作,通常都适宜在漆黑环境中进行。所以,制作北龙的物料都是萤光。

北龙在世界上比较流行。在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方,都经常举办舞龙的龙艺赛事和表演。


福建红龙缠柱

红龙缠柱起源于庙前村  庙前的红龙以生长3~5年的本地老竹为骨架,用上好的红色宣纸或红绸丝布包裹,工艺精湛,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通体呈现红色,象征喜庆节日里,红龙降福,日子红红火火,故称红龙。最典型的表演是“红龙缠柱”。

据《连城客家节庆民俗文化》史料记载,红龙缠柱是由当地江氏先祖初创,至今有300多年历史。当时,初创者认为连城有滚龙,可舞没有灯;姑田有灯龙,有灯不可舞。于是各采其长,自创一种可舞又有灯的红龙:用武术“六九拳”或少林拳术“四平步”为龙头的舞步,用武术棍棒的“四勾拨”为龙珠的舞步,两拳对打,刚柔相济,形成整套的珠逗龙、龙抢珠、戏珠、藏珠、找珠、缠柱等优美舞姿,同时伴以六件锣鼓组成“苏州锣鼓”的神韵节奏击乐,融武术、舞蹈、图画、音乐于一体,既健身又营造春节吉祥喜庆的浓厚氛围。龙身随着龙头从左到右分别缠住柱身,每缠一柱,都要以抢一次龙珠的舞步起舞,表现整套的珠逗龙、龙抢珠、戏珠、藏珠、找珠、缠柱等动作。把红龙的灵活、威武表演到极致。

红龙缠柱于2015年被列入龙岩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 史


起源

龙乃中国四灵之首,(龙、凤、麒麟、龟乃中国四灵)中国人对之敬而且畏。在我们的心目中,龙是祥瑞的灵物,是和风化雨的主宰,也是狂涛骇浪的破坏者;它的力量,就连最凶猛的野兽也不能匹敌。龙既是水中的主宰,在中国沿海一带,渔民皆立庙祭祀,以求风调雨顺,而龙在沿海一带的神话亦特别多。


舞龙

舞龙是由来于祭龙习俗活动,古人认为一年的水旱都与龙、与云有关,于是在春天的祭祀之中,通过舞龙来祈求风调雨顺。舞的龙一般为草龙,龙舞完后要烧掉。到了五月,南方发生“端午水”,即洪水,人们祭祀水中之龙,要划龙舟,驱赶逆龙。人们所以要舞龙,想以舞龙来祈求神龙,以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8]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民族。综观各地人民的舞龙表演,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常见的有火龙、草龙、毛龙(贵州石阡)、人龙、布龙、纸龙、花龙、筐龙、段龙、烛龙、醉龙、竹叶龙、荷花龙、板凳龙、扁担龙、滚地龙、七巧龙、大头龙、夜光龙、焰火龙等近百种之多。龙灯的节数一般为7节,9节和13节。从久远的年代起,舞龙活动经久不衰,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

舞龙的创造和流传是全中华民族光辉历史的一部分,为我们的民族和人民所喜爱。 灯节中的花灯种类繁多,诸如花卉、虫鸟、百兽,应有尽有,唯其中最特出而又巨大的,则数“龙灯”。

龙灯起源于人们对龙的信仰 ,在古代人们用舞龙祈祷龙的保佑 ,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的习俗在海外华人那里得到了发扬和光大。每逢中国人的汉族传统节日和重大庆典活动 , 他们就会耍起龙灯 , 呈现出一片浓浓的东方气概。" 耍龙灯 " 在汉代民间已相当普遍了。唐、宋时期的 " 社火 "、" 舞队 " 表演中 , 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 [9] 

今俗新年有“闹龙灯”之戏。闹龙灯就是“掉龙灯”,因龙灯长巨且重,锣鼓声中昂首摆尾,蜿蜒游走,非数十多壮汉,举竿来回奔走,不足以操御。“掉”是摇摆,作动词解,也就是“舞龙”。

种 类


雷州高跷龙舞

雷州高跷龙舞是广东雷州先民表现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一种民俗喜庆舞蹈。高跷龙舞的表演一般是青少年男子,每人脚踩高跷板,头扎面布,身穿开肚衫、统裤古装。一句龙出海、双龙相遇,建立友情、双龙腾飞为主题,舞蹈中有串龙、摆龙、逗龙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龙身道具制作材料为布料、竹器、纸等,形象生动,造型独特。现每年元宵、中秋节广东湛江市的雷州城乡都有舞高跷龙活动。


沔阳高跷龙灯

微信图片_20230218120849

沔阳高跷龙灯是湖北省仙桃市人民倍受欢迎的一种民间舞蹈表现形式,彭场附近的艺人,把高跷、龙灯结合表演,风格独特,技艺高超,为人们所惊叹,是沔阳舞龙的一种独特表演形式。就龙身而言 ,长度和一般龙灯差不多,然而龙节比一般龙灯少,一般龙灯为十三节至十五节,龙节之间跨度短,便于玩地龙灯;沔阳高跷龙灯只有九节,龙节之间跨度长,便于踩高跷(高达2米)舞龙灯。就龙衣颜色而言,沔阳高跷龙灯有两条,一条黄龙一条赤龙;而一般龙衣不限颜色。玩高跷龙灯的人要打脸挂须,装扮成戏剧“十大名角”,由旦角玩珠,武小生玩龙头,丑角玩龙尾,其余七人玩龙身七节。

高跷舞龙人必须同时具备三大基本功:踩高跷的本事、舞龙灯的技巧、武术功夫。高跷龙灯关键看舞龙头的人,重要的是舞龙时,龙头要甩得开、转得圆,因为崇墉龙灯的下嘴是活动的,龙头向上时龙口张开抢珠,向下时龙口闭拢,活灵活现,极是好看。沔阳高跷龙灯可玩花样、以天盘、地盘、地滚(俗称懒龙翻身)鱼咬尾、半边月、青龙盘柱、五岳(玩五张方桌)等十几种技艺,穿插进行。玩龙灯阵容强大,威武雄壮,成为仙桃民间传统舞蹈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舞龙头

微信图片_20230218120903

龙头是福建祭祖活动中的一种仪式,由日、月、星等组

成仪仗队。龙头用木雕成,涂上色彩,显得古朴、庄严。祭祖时,执龙头者随着鼓点作出各种动作,或进或退,或舞或止,或跳或蹲,有一定章法。 舞龙头

舞龙头表现了“九龙” 出世及成长的过程,包含了“九龙出世”、“东海嫁水”、“行云布雨”。“深潭求亲”、“九龙归位”等套路的表演。


舞麻龙

舞麻龙流传在四川济州龙溪一带,是祭祖中的一项体育活动。表演者腰间系一串铜铃,女的手执一根扎有彩球和彩带的彩花棒,棒上镶铁环扣和铜铃;男的手中的彩棍,一端用麻扎成精美龙头,另一端用拖有7米余长的麻髯为龙身。锣鼓声起,龙首时低时昂,麻龙飞舞,花棍旋转,龙击花棍,球戏麻龙。龙身甩动中发出的啪啪响声,与腰间的铃声,棍上的铁环声,歌声、鼓声、呼喊声交织混合,风格独特。


舞草龙

调顺舞草龙为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调顺岛独有的一种民间舞龙,自明代中叶起至清代中期颇为盛行。每年正月例都成为不可少的活动,以舞草龙、网龙为多。舞草龙要挑选20多名身强体壮的青年大汉来表演。 

调顺草龙用稻草编成草绳,缠绕在竹篾扎成的龙头龙尾上,又以渔网为底料,把草绳顺着网眼绕成鳞状作为龙身。这样把过去的网龙和草龙相结合制成现今的草龙。调顺草龙经黄车炳和老人黄利生(已故)的回忆,通过精心改革,把原有的舞龙招式结合新的套路组成双龙争珠、双龙穿云、绞结龙尾、双龙绞身等表演程式,表现出龙的威猛精神,深受群众赞赏。

调顺草龙舞失传多年,1992年重新组织龙队,并发展了女子舞龙队,把草龙舞创新提高。参加调顺首届农民文化节,2005年参加湛江红土艺术节展演获得银奖。 


微信图片_20230218120917

草龙用禾秆草编成。编织者先编一条长长的草帘,编到最后分三个叉略往上翘起,象征“龙尾”;把草帘的另一头反折一层做两个弯角翘起,形似“


龙头”;中间每隔约zm扎一小捆椭圆形禾草,串上一根竹子做“龙身”。在龙头前面单独做一个圆形草团作为“龙宝”(龙珠),再进行一些装饰,在龙头、龙身、龙尾挂上一些彩纸,便在村头村尾舞起来。过罢春节,人们将草龙拿到河边烧掉,送龙回龙宫;平时如果村子里遇到什么灾害,或者久旱不雨,也扎草龙去河边焚烧,祈求“龙王”消灾、降福或降雨。 苏庄舞草龙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苏庄镇的舞草龙又称草龙、稻草龙或香龙。草龙捆扎以稻草搓成粗大绳索,再扎成龙首龙尾,形同长龙,绳索上插上点燃的香枝。相传唐代便有迎草龙送龙神活动,一直延传至今。每年中秋之夜,苏庄镇各村农民高擎香火草龙,或穿梭于村中大道,或起舞于晒场田野。

传说朱元璋在苏庄镇毛坦坞口村休整时,当地百姓为他献了宝马,并在中秋佳节迎舞草龙。朱元璋非常高兴,认为这是龙位做天子的预兆。登基后,御敕当年舞草龙的毛坦坞口村为“富楼村”,并赐联“百世安居金溪富楼胜地,千年远脉越国传裔名家。”

中秋节晚上舞草龙,是浙江省开化县苏庄镇各村村民的一件“要紧事”。

白天,全村老小抱来刚从田里收割的新鲜稻草,扎成一条长达80多米的草龙摆放在祠堂里,并在草龙身上插满纹香。当夜色降临时,村民聚集在祠堂里,拿着火把,当族长一声令下,全村人一拥而上,去点燃草龙身上的香火,据说谁点燃的香火越多,他家来年就会获得更好的收成。然后,村里青年男女高举香火草龙,狂奔飞舞,穿梭在村庄小道上,起舞于稻田旷野中,皓月当空,火龙腾云驾雾,其景十分壮观。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苏庄镇中秋舞草龙这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群众广泛参与的传统习俗。去开化看苏庄舞草龙是这个中秋假期的上上之选。

龙的形象各有特色。龙身用竹蔑扎成空心圆筒,中间穿以木柄以便手擎,节数十余节不等,两头为龙首及龙尾,裹以彩绘之布质龙身,称为“布龙”;如每一节内可以点烛者,称为“龙灯”,亦称“火龙”;此外尚有由蝴蝶状组成的“百叶龙”,点燃炷香的“香火龙”,用木板凳组成的“板凳龙”,以及由稻草扎成的“草龙”等  。


香火龙

香火龙流传已久,在湖南汝城县志早有记载,其南乡一带较为盛行,多在元宵佳节举行。表演香火龙时,必有两龙(母龙和子龙)、两狮(母狮和子狮)陪随而舞,一狮在龙前引路,一狮在龙尾跟随。

香火龙的全身用竹子和稻草扎成。“母龙”长度一般为七节,“子龙”长度一般为五节,用当地特制的“罗汉香”(约0.53米长)插满龙的全身。当夜幕降临时,以土炮三响为号,鼓输管弦乐器、花炮齐鸣,众人手持火把点燃龙身全部香火,抬龙出游。情景十分壮观。

香火龙的表演程序上有:翻滚、喷水、沉海底、跳跃、吞食、睡眠等动作。“沉海底”和“吞食” 表演技巧上难度较高。引路和尾随的两头狮子,除各自作翻滚跳跃的动作外,还作些引龙和随龙“护驾”动作。

民间舞香火龙常在虫灾发生时举行,点燃的香火插在龙身上,点点火光组成了一条光闪闪的龙在夜空邀游,虫萤追逐龙身的点点火光飞来,“香火龙”穿过街巷,舞至田边地头,飞虫追逐香火,越集越多,突然,舞龙队伍在水塘边停下,猛地将草龙连头带尾,深深扎入水中,水淹没了龙,也淹没了飞扑香火的虫群。香火龙在除害虫这一点上,较其他形式的舞龙有更高的实用价值。


百叶龙

浙江省流行的“百叶龙”,是一种构思、制作均极奇巧的龙。舞者手执荷花灯、荷叶灯、蝴蝶灯,翩翩起舞。人们只见朵朵盛开的荷花,在片片荷叶中飘移、舞动,似一只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飞翔。一段优美抒情的舞蹈后,舞者齐聚场中,突然间,一条巨龙在人们的眼前腾跃而出。原来那一朵特大的茶花灯(或聚宝盆),背面绘制的是一个辉煌壮丽的龙头,朵朵荷花紧紧相扣连,组成龙身,片片花瓣,变成龙身上的片片鳞甲,美丽的蝴蝶成了抖摆的龙尾,而荷叶则成了朵朵白云。


舞龙的姑娘们喜欢一尘不染的荷花,就把天性神秘、时而神形毕露。时而隐身藏形、时而又依附在各种物体上招摇过市的龙与荷花联缀一体,舞起了荷花龙,让气吞万里的神龙平添一股妩媚之气。


烧火龙又叫舞火龙,是流传于广东丰顺一带的独特的民间传统项目,一般在春节和元宵夜举行。


关于烧火龙,民间流传着许多故事。传说很久以前,丰顺地方来了条火龙,混身喷火,兴妖作怪,从此,土地干裂,禾苗枯死,农民心焦如焚。这时,一对年轻夫妻挺身而出,带领大家凿山引水。然而,水通了,火龙又来了,它张开血口,喷出烈火,烧死年轻夫妇,烤干了水的源头。年轻夫妇留下男孩张共,继承父志,到峨眉山求仙学法。三年后归来,与恶龙苦战三天三夜,用神火将恶龙烧死在洞里,他自己也力竭身亡。从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当地人民为纪念张共,庆祝丰收,每年元宵之夜要举行烧龙活动。年复一年,形成风俗。

微信图片_20230218120932

烧火龙的“火龙”,是用纸扎成的,长 15~20米,分为五节,四周扎满五颜六色的鞭炮。起舞前,先燃响鞭炮,以引龙出海。然后一队赤膊袒胸、举着火棍的舞火龙者,随着快速的锣鼓声在场上快跑,反复三次,名叫“请龙”。接着,“火龙” 出场了,它在场上绕着大圈子,先从龙嘴中喷出火来,然后,龙身上扎着的鞭炮被点燃了,从头至尾,火光四射,霹雳连声。巨大的龙身就在烟火和爆响的包围之中,上下翻飞,左右腾舞,煞是好看。此时,预先准备在场上的烟花架,朝天射出串串烟花,五彩缤纷,摧级夺目,从而把舞火龙推向高潮。整个活动持续十多分钟,待烟火熄灭,火龙也被烧掉了。而舞火龙者的胳膊上、胸脯上灼起一个个血泡,以血泡最多者为“吉利”。


技 法


舞龙技术要素中有形(姿势)、技(配合)、法(方法)、情(神韵)四大要素。其中,“形”包含圆、连、顺、灵四种形态;“技”指人与龙体、龙珠与龙体、音乐与龙体的配合;“法”包含舞法、步法、握法、鼓乐法;“情”指人、龙之间情感的表达,即舞龙时表现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


场 地


民间的舞龙活动通常在露天广场或舞台上进行,而竞赛活动则是在边长为20m的正方形平整场地上进行,要求地面平整、清洁,场地边线宽5cm,边线内沿以内为比赛场地,边线外至少有1m宽的无障碍区。


器 材



龙珠为球形,球体直径为0.33-0.35m,杆高(含珠)不低于1.7m。龙头重量不得小于3kg,龙头外形宽不小于0.36m,高不小于0.6m,长不小于0.9m,杆高不低于1.25m,龙头(含杆高)不低于1.85m。 [12] 

舞龙比赛通常以九节布龙参赛,龙身为封闭式圆筒形,直径为0.33-0.35m,全长不小于18m,龙身杆高(含龙身直径)不小于1.6m,两杆之间距离大致相等。


比赛计时



舞龙比赛的计时是以第一位运动员踏入赛场就掐表计时,如在赛场内静止造型候场,则以第一位运动员开始动作开表计时。在完成套路动作的最后一个队员离开赛场时停表,如在赛场内静止造型结束,则以全体运动员完成静止造型动作后停表。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