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润涛
那年建岩马水库。
那年我十岁,正上小学二年级。
庚子年的一个早春上午,星期天不上学,婶子把我拽到一旁往我手里塞了两片熟地瓜干,放低身段悄悄地对我说:“你跟婶子去岩马水库工地卖辣椒酱吧,婶用辣椒酱给你换窝头吃。”在回来的路上我才知道,这是婶子拉我给她做伴呢,怕我不去才故意哄我说给我换窝头吃。
我们村距岩马庄有四里地,中间只隔着一座小北山,过了山口就能看见那个叫岩马庄的村子。岩马庄与我们堌城的马姓人家还有着历史渊源呢!据传说,明朝移民时,有闫马两姑表兄弟从山西迁往鲁地,姓马的为表兄,先迁到滕县东五十多里地的马家沟村,后又迁到马山之阴、响水之阳的堌城村。姓闫的为表弟,在堌城北面四里的漷河边定居。许多年后闫氏后人为纪念这跨世之缘,便将村子定名为闫马庄(后改为岩马庄)。据村里人讲,为了让后人铭记这段历史,村里曾有一通碑专门记载这件事情。除此以外,在我们村和岩马庄村中间的北山口也有一通小石碑,说是马闫两表兄弟立的界碑,起因是两表兄弟感情笃厚,一方到另一方家走亲戚,一方必须把对方送到村头才折身回去。久而久之,两人都觉得这也不是办法,便商定在两村之间的北山口立一小碑,两人走到这里分手,各回各家。村里老人讲,早年间这通石碑还在,走到这里还会停下来看看,后不知其踪。然而,这个故事却一直在我们两村流传着,并传了一代又一代。
那天走到北山口,我和婶子并没有急着往水库工地赶,而是在北山口歇了好大一会儿脚,要不是我心里想着婶子许诺我的窝头,急得像腚上长了草,婶子还没有走的意思哩。后来婶子才告诉我,说咱去早了也没用,不到吃饭的时辰民工收不了工,没人来买辣椒酱。
在这次之前,婶子已经去过好多次岩马水库工地。婶子起意卖辣椒酱是在头年冬天,当时岩马水库工程已经开工一两个月了。婶子也是听岩马庄的亲戚说的,说水库工地上有很多民工,要是能做些辣椒酱去卖准行,因为民工顿顿吃的是窝头,辣椒酱就窝头能下饭。婶子做的虽说是辣椒酱,可里面的辣椒并没有多少,绝大部分掺的是红萝卜。我帮婶子用碾轧过辣椒酱,亲眼见她往里面掺入红萝卜。就算这样婶子也挣不了多少钱,去一趟能赚个块儿八角的就算不错了。有的民工没有钱买,也有用窝头换辣椒酱的。只是这种情况极少,因为他们中饭量大的自己也吃不很饱,并且有的人还要亏着自己的肚子,省点窝头捎给家中的老人或孩子吃。这样的事情我曾亲眼见证过,1959年建辛庄水库,我爹在水库工地,娘叫我给爹送过地瓜秧做的菜豆腐,好叫爹省几个窝头捎回家。
我是头一次去岩马庄,水库工地就在村子西边。到了那儿我才发现,工地周围的村子都住满了民工,河西岸的山坡上都搭着工棚。那次婶子没去村里,而是直接去了河滩的工棚。当时水库大坝工程建设已经接近尾声,一座庞然大物横亘在眼前。趁着中午民工开饭,婶子领我走了好多工棚。我之所以愿意跟婶子去卖辣椒酱,完全是受那黄澄澄的玉米窝头的诱惑,至于其他的我想都没想。
然而,我想吃窝头的愿望最终还是落了空,是饥肠辘辘回家的。那次婶子卖的辣椒酱并不少,看得出来回村路上婶子很高兴,走起路来我都追不上。当走到北山口时婶子说,咱歇一会儿吧,不慌走。婶子坐在一块青石板上点起了零钞,数完后喜得合不拢嘴,说今天卖得真不少,加起来总共有两块多呢。说来那天也奇怪,婶子说以往几次来都或多或少换些窝头,那次却一个窝头没换着。婶子看着我失望的表情连忙哄我说,不歇了,婶子回家给你做好吃的去。
那次去岩马水库工地,中间路过一个村子,叫赵泉。我对赵泉并不陌生,那年堂姐出嫁到赵泉,我就是那个挎鸡的孩子。然而让我没想到的是,几年后我竟与这个村子也结了缘,村里有个女孩后来成了我的妻子。
那年女孩才六七岁,好像还没有上学。结婚后妻子和我说起童年往事,说建岩马水库那年,她们村里住了很多民工,她家里也住了民工。让她终生难忘的是,有一个做饭的民工,还偷着给过她几回窝头。为了掩人耳目,那人做完饭把窝头埋在锅底下的灶灰里,让她在民工上工后再扒出来吃。妻子在晚年给我和女儿提起过多次这件事,而每每说起她脸上都流露出感激的表情。我看得出,这一饭之恩让妻子记了一生。但遗憾的是,她并不知道这个民工是哪里的人,叫什么名字。由于打了岩马水库,她们的村子从此变成了库区。一年后上级动员库区人民移民,她的父亲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第一个在村里报了名。村党支部选她的父亲为队长,带着全村几十户人家迁到辽宁省本溪市一个偏远的公社,并被分散在几个村子居住。妻子在那儿还没上完小学,她们家再次迁回村里,已经是1966年。
写这篇小文查阅水利资料我才知道,岩马水库是1959年11月20日破土动工,1960年5月1日主体工程竣工。设计水位129.75米,校核水位132.90米,兴利水位128米,死水位117米,集水面积357平方公里,总库容量为2.026亿立方米,可灌溉七万多亩粮田。现在岩马水库是枣庄市最大的水库。
岩马水库(现在叫岩马湖),至今建成已经六十多年了,这些年来我每次乘车从大坝上经过,眼前还常常浮现出当年工地上火热的劳动场景。工地上,运土的人们,车来人往,人抬肩扛;打夯的人们,赤膊露膀,号子震天响。想想这可是全长1710米、坝最高27.8米、坝顶宽9米呀,得用多少土方、多少筐土堆成?还有,那可是新中国成立后最困难的年份呀,民工们吃的是窝头,喝的是玉米粥,吃的菜有时候连肉腥都很少;还有,一件大型机械工具都没有,就更别说是挖掘机和翻斗运输车了,全靠大家的一双手和一副肩膀。我想林县人民建设红旗渠铸造了红旗渠精神,而滕县人民建设岩马水库,则铸造了岩马水库精神。我想如果您到冯卯镇岩马水库纪念馆参观过的话,一切就都明白了。正是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鼓舞下,才取得了那么辉煌的水利建设成就,才有了那一时期的户主水库、马河水库、辛庄水库和石咀子水库等大大小小的水库26座,10万立方米以下的塘坝221座,为全县大部粮田旱涝保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且直到今天人们还共享着当年的建设成果。
往事如烟,往日如昨。近年来岩马湖焕发了新的生机,山亭区和冯卯镇为了发展库区生态旅游,在沿湖开发了许多新的旅游景点,并对周围的环境进行了绿化和美化。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岩马湖成了山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眼下每天都有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节假日更为热闹,尤其是每年清明前后,前来踏青赏花的人络绎不绝,大坝上小轿车排成了长龙,一直延伸到岩马村东。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谁又能想得到,六十年前的丑小鸭,曾经的漷河源头,变成今天这般俊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