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钱续坤
浸淫多年,早已养成了阅读的习惯。阅读一般以是否出声为标准,分为朗读、默读和视读三类,前两类称作音读,后一类亦称速读。多数情况下,我们读书采用视读的方式,它的特点就是由眼睛识别后,直接作用于大脑产生意义理解的阅读,整个过程极少发生音读的现象。而我在阅读诗词歌赋时,总觉得比起不出声音的默读,抑扬顿挫、平仄有致的诵读该有多美啊!光是听听这声音,就能被它打动,就能受它感染,且不说其构筑的优美意境与蕴含的沉思隽语了。
“诵读”一词出自《三国志·吴志·阚泽传》:“常为人佣书,以供纸笔,所写既毕,诵读亦遍。”南宋的朱熹特别推崇诵读的方式,他谆谆教导自己的弟子:“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清代古文家曾国藩在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亦云:“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叶圣陶先生对此也是体会颇深,他在《文心》十四中介绍说:“他们朝夕诵读,读到后来,文字也自然通顺了,文义也自然了解了。”所以有人切中肯綮地总结道:诵读是将无声的文字转化升华为有声、有境、有情的艺术。
既然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皆是美的。诵读之美,美在何处?
首先美在韵律。我国古典诗词的韵律“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这是由于古人做诗填词十分讲究用韵。“声韵协和,曲应金石”,韵的作用不仅在于能够使曲调和谐,而且可以配合乐器进行演奏。故而要想使文字流畅、音韵和谐,这就要求诵唱时金声玉振,所以在读《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时,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在诵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时,可一咏三叹,声情并茂;在吟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时,可细细咀嚼,慢慢品味。由此不难发现,古典诗词的韵律需要诵读才能获得,这正如杜甫所言:“晚节渐于诗律细,新诗改罢自长吟。”
其次美在意境。意境是作者在作品中创设出来符合自己个性和时代的一种氛围或情味,它应该是外在的境界——自然景物,与作者心中的境界——喜怒哀乐的高度统一,是外物与内情的自然融合,是饱含作者感情的艺术画面。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曾经说过:“情景名为二,而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在诵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真切地体悟到杜甫“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壮美,李贺“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的凄美,白居易“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柔美,林黛玉“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的华美……还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总结得精辟:“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再次美在怡情。《礼记·乐记》中说:“唯乐不可以为伪。”像演奏音乐一样把古籍经典诵读出来,一方面完全可以利用乐感与人心、情感之间的连接,跨越文字字义变迁造成的阻隔,实现古人所表达的内涵与诵读者之间信息的交流,帮助现代人充分理解古人所表达的内涵;另一方面可以使诵读者心胸开阔、神清气爽,具有调节情绪和心理疗愈的功能。目前,已有医疗机构把诵读经典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所以,美妙的诵读总是给人以抚慰、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启迪、给人以追求。
诵读,或如山间小溪,涓涓流淌;或像高山流水,清澈高雅;或似河水滔滔,急流奔涌;或若浪花朵朵,壮阔波澜。且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诵读之美,共同来传承诵读之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