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绪龙
《孟子》,是构成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权威性的“五经四书”之一书。今天的滕州人应感到自豪的是,在这部正统的典籍里,记载着两千多年来滕之称为“善国”的源头——即该书“滕文公章句”(上)中孟子建议当时尚为世子的滕文公法先王、行仁政,并且鼓励道:“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在这里,要理清两点:一是何谓“善”国,二是如何成为善国。
先说前者。“善”,在古汉语中的本义是“吉祥”,引申义颇多。形容事物的属性,常与“坏”相对,是为“好的”“完善的”等;形容人的本性常与“恶”相对,是为“善良”“仁善”“慈善”之类。就一个国家而言,此善国之“善”宽泛地理解为“好的”“完善的”未尝不可;但联系孟子的“性善论”,且对滕文公“道性善”,鼓励其行“仁政”,故而从国人来说,统治者“仁善”,百姓“善良”,当是善国之“善”不可或缺的基本含义。这是从字面上理解,下面将进一步探索其内涵。
那么,何以能成为这样的“善国”?孟子时代,礼崩乐坏,王道衰落,各国统治者之间弱肉强食,杀人盈野,对内则横征暴敛,“为富不仁”。孟子认为,百姓为了生存,被迫铤而走险,“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这是统治者坑害百姓、社会不得安宁的根源。要解决这一社会矛盾,必须实行“仁政”,废止暴政,孟子几乎每到一国,对此都有深刻的阐述。仁者,善也;仁政,即善政。这是儒家,尤其是孟子处于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大变革时代所提出的社会理想的核心和治国方略。如何实行仁政或者说善政泥?首先统治者须“恭俭礼下”,成为“仁人”和“贤君”。而尧、舜、周公、文王,历来为儒家誉为“圣人”“贤君”的典范。孟子之所以对滕文公“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并以良药苦口的比喻勉励其效法周公、文王,就是要滕文公在治国理念上践行“性善论”,即从善良的人性出发,国君要成为尧舜和周公、文王那样爱民如子的“贤君”,各级统治者宁可“为仁不富”,也要做“为民父母”。这是行仁政的思想基础。第二,“取于民有制”。制者,制度,限制也。其一,在农村和都城内分别实行“九一”和“什一”税制,并规定了合理的“助法”,防止凶年不顾百姓死活依然按常数收税,减轻百姓负担。其二,要恢复井田制,这是仁政根本的制度保证。孟子时代,井田制遭到严重破坏,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许多百姓失去“恒产”。孟子认为,“有恒产者有恒心”,就会安居乐业,“无恒产者无恒心”,天下就会大乱,所以孟子强调,“夫仁政,必自经界始”。就是说,实行仁政必须从重新丈量土地、划分地块、明确井田的边界做起,“经界不正,井田不均”,公私不明,贵族、豪强、官吏为了“谷禄”的多少就会乱变田界,“经界既定,分田制禄”,就不会擅自变动,小民生存的基本条件得以保证。第三,兴办庠、序、学、校,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重在教民“以明人伦”——“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以使“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善”,加之因为“乡田同井”,利益相关,便可形成“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的良好的社会风气。
以上几个方面,即当权者的善心善纳,土管税收的善制善行,意识领域的善教善兴,社会事态的善化善风等,既是孟子鼓励滕文公实行仁政的基本措施,也是滕文公构建善国的基本内涵。“闻君(滕文公)行仁政”,周围国家纷纷“移民”于滕,有的还带着农具来滕“安家落户”,来访者也络绎不绝。他们称赞滕文公“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甘愿做滕国一子民。滕文公给他们土地和住所,使之“安居乐业”。这些移民们,比如楚国的神农学说信奉者许行及其信徒数十人,宋国陈良的弟子陈相及其弟弟陈辛,他们落户滕国,相逢时则“大悦”,甚至放弃了自己原来的学派主张,足见其对在滕国的生活感到满意。还有墨家学派的夷子等人,多次求访,听了孟子的介绍,也心领神会。这些记载,证明滕文公不仅接受了孟子仁政的主张,而且行之卓有成效。两千多年后,令人慨叹的是,从孔子到孟子,每到一国都劝说国君行仁政,但查阅《论语》《孟子》和其他儒家典籍,没有一个国君接受他们的建议而实行之。正如明代湛若冰在《吊滕文公词并序》中所言,“当战国之末裔,风靡靡而波荡”“仁义为迁,功利为长”“王道丧矣”!而滕文公“以蕞尔之壤,挺然之身,独当仁而不让”“战国之君唯公一人”。如此看来,滕文公是采纳孟子仁政主张而行之的唯一国君,滕国也因此成为仁政治国的唯一试验田而成为“善国”。
一定的区域,一定的政治经济,产生一定的文化。滕国是历史上唯一行仁政的“善国”,善文化也由此而产生。虽然由于处在“时势之末”,善国之“善”举,未能行之以久,其国家也随之淹没在大国兼并的历史洪流里,然而善国文化不会泯灭,也即文公构建善国的种种举措及其内涵中的“善”字,不会泯灭,因为它们留在世代相传的观念里,镌刻在《孟子》不朽的文字里,千百年来,在向四面八方、神州大地散布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发展“善”的内涵,滋养辉映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为善、兴善、行善,成为社会普遍追求的价值取向。显然,滕州是这种以“善”为核心的价值取向的最早的源头和发祥地,这是老祖宗赐予滕州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与光荣。一如滕国是历史上以“善”誉名的唯一国家一样,笔者写这篇短文的目的也是唯一的——即与有识之士一道珍视并弘扬以滕文公为代表的善文化遗产,以及以孟尝君为代表的养士文化等遗产,因为它们不仅镌写在正统权威的历史典籍中,而且“活”在地面地下遗存里,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拥有无可争议的唯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