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化伟
每次经过滕州市境内的双庙桥时,总是不自觉地往东边瞥一眼看看古薛河河道内的一处墓地,非常疑惑的是墓地怎么在河道里,究竟是何人何时所建,葬的又是什么人呢,也不怕被河水淹没,让洪水冲走。
按照我国的丧葬文化传统和习俗,墓地总是建在山丘或平原地带,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也有采用洞穴葬、树葬等形式的,但把墓地建在河道里的却极为少见,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人们以往的认知。
更为震撼的是,据《张汪镇志》记载,建在古薛河河道内的墓地,现为滕州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地的主人为初唐名相——魏征。这不禁让人充满了惊叹和好奇,魏征是何许人,竟然会葬在这里,心中顿时出现了无数个问号。
魏征,字玄成,隋唐时期巨鹿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位居第四位。以直谏敢言著称,是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其最著名的谏言莫过于《谏太宗十思疏》。至于魏征去世后,为何安葬在既远离其长期生活的都城长安,又不是其家乡巨鹿的滕州境内的古薛河里?
据传这里面有两个有趣的故事,话说唐太宗李世民选址陕西省礼泉县的九嵕山作为其与长孙皇后的合葬陵墓,也就是被后世誉为“天下名陵”的昭陵后,朝中文武大臣纷纷要求死后陪葬,其中名将徐懋功(后赐姓李,单名勣)与名相魏征更是想把昭陵主峰西南约3公里处,距玄宫最近的凤凰山巅占作墓地,两人为达成这件事一直争执不断。为平息事端、缓和关系,唐太宗允诺两人死后都葬在凤凰山上,但在魏征去世后,唐太宗便改变了旨意,巧妙地把凤凰山改成了现滕州市境内的落凤山,最后魏征、徐懋功都被葬在了此地,两人墓地相距约十多公里。
唐代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的柳宗元在《龙城录》中记载,著名谏臣魏征喜欢吃醋泡芹菜,为此唐太宗专门宴请魏征吃醋芹。那么嗜醋芹是魏征的一个怪癖,葬在河道里也是他的一个怪癖?这其实与他的一个“孝顺”儿子有关。这个儿子从来都不听魏征的话,你让他往东他往西,让他打狗他撵鸡,魏征当面安排给他的事情,事后他就和你反着干,别看魏征建言献策谈起来头头是道,但是拿这个儿子一点办法都没有。
在临终前,魏征对其如何安葬这件事,留了一个心眼,想让儿子把他葬在唐太宗允诺之地的山顶上,但他认为如果这样做,儿子肯定会把他葬在下洼地。于是,他也反其道而行之,特意交待儿子把他葬在下洼之地,他认为儿子还会按照之前的行事风格,故意把他埋在山顶之上。
谁也没有料到,魏征这个儿子不知是想到了曾子“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教诲,还是感叹父亲在世时,一辈子不听他的话,一直和他对着干,这次无论如何都要满足他的遗愿,也算尽最后一份孝心。于是,就派人四处寻找低洼之地,最终找到了张汪镇境内的薛河,在当时是最低洼的地方,便将魏征葬在此地,也就是1997年魏氏后人为魏征重新立碑之处。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故事。对于魏征墓,当地老年人们流传着另一个版本的故事,听来比较真实靠谱一些。以前有一支魏氏人来到如今的双庙桥附近定居,后形成村落,名为魏家村,村民奉祀魏征为宗祖,建立祠堂,并塑有泥胎的魏征像。很多年以后,后人对年久失修的祠堂进行修缮时,考虑到原来的魏征像脱漆开裂、污垢难除,又重塑了一个。但就如何安置旧泥胎塑像,后人犯了愁,砸了或扔了怕犯忌讳,还放在新祠堂里,祭祀时拜新的,还是拜旧的,都不合适妥当。最终,后人择了个良辰吉日,把旧塑像埋在村子后面,形成了现在的这个魏征墓。如今,逢年过节还有后人烧纸祭奠魏征他老人家。
当然,河道里的魏征墓的由来,仅是当地百姓口口相传的一个传奇故事,留给世人的也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但历史中魏征的犯颜直谏和唐太宗从谏如流的事迹却广为流传,成为封建社会君臣关系的典范,留给后人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