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志林
东坡先生,我是志林,王志林,家住山东滕州,以前叫滕县。
志林,是我那本《东坡志林》中的志林两字吗?
是的,正是那两个字,您是苏东坡,我是王志林,去掉咱两人的姓,便成了您的书名,这算不算与您有缘?
有点缘分,不过也很牵强。你说你家在滕县,我是去过的,现在都快一千年了吧。
是的,您是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来的,距今946年。知道您来过,还留下《滕县公堂记》和《西园》诗,所以才想问您一件事情。
那你说来。
您当年写的《滕县公堂记》碑文,我们现在还能看到,400多个字,拓片目前价格不菲。我想问您一个比较羞涩的问题,就是您当年写此碑文,县令范纯粹是否给了您润笔费?
后生小子,你这个问题乍一听比较尖锐啊。文人谈钱,好像有辱斯文。但是,范纯粹给没给我润笔费,都快一千年了,我记不清了。即使给了,也算不上违反原则。宋太宗为了奖励宫廷中的文人,曾设润笔费专款,并降诏刻石于舍人院。因此,范县令即使给了润笔费,也是冠冕堂皇之事,这没有什么羞涩。谈到润笔费,我还想告诉你,写字换钱,自古就有。王羲之为老妇题扇换钱之事你是知道的,那时候王羲之的字就很值钱。唐朝韩愈,他的润笔费是公开收取的,并且价格最高,他为名公巨卿写碑铭,一字之价,辇金如山,但也不影响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颜真卿、柳公权当朝一品,写了那么多碑文,找他们写碑文的,恐怕都不会让他们白写吧。其实,我说的这些人都有俸禄,生活中并不缺钱,但别人给些润笔费,是对书家的尊重,只有书画行内之人,才能理解作品送人后的感受。
是的,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师齐白石曾在自家的墙壁上公开自己的润格,并注明:卖画不论交情,君子有耻,请照润格出钱。但是,一但面对真实情景,书画家直接张口要钱,还真是难以启齿。
这就因人而异了。你们现在书画市场是什么情况,我不知晓。但是,一辈子不卖自己作品的书画家也是有的。如果自己衣食无忧,就没有必要主动去卖,别人找上门,并愿意付费,符合自己的心理需求,就收下,不符合,可以拒绝,不会影响到啥。拒绝是文人的一种风骨,体现的是不随波逐流的性格和内心的骄傲。有的索字者,即使不拿钱,不带礼物,书画家如愿意写,就写好了,那便是一种布施。如果书画家没有职业,就是指望书画度日,那就另有别论了,完全可以公开自己的润格,自己的劳动成果换钱养家,哪有什么不可?至于会不会影响到艺术水平,这还得看人,与收费好像没多大关系。有的即使收费也越写越好,有的就越写越差,你说的齐白石我不知道他是什么情况,既然是大师,到老作品还一样好吧?
是的,齐老活了93岁,艺术水平到老还非常好,声望也很高。还有同时代的黄宾虹,活了90岁,书画到老又进入了另一番境界,艺术水平相当高,完全可以与齐老相提并论,只是在世时没有像齐老一样享有盛名,作品价格也没有齐老的高,这又是何因?
这还是一个名与利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道”的问题。一个书画家声名的高低与作品价值的高低,绝不是哪一个方面能决定了的。在世享受盛名,过世后不久就被人遗忘的有之;在世作品价值很高,过世后便无人问津的有之;在世不被接受,过世后受万人追捧的依然有之。一切好像都是命运的安排,一啄一饮,莫非前定,业力使然,谁都无法改变。因此,想明白这些,就不要在意那些,只管自己热爱,活在当下,一切随缘,从中得到快乐就好。
好的,谢谢苏公,后生记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