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雷峰塔记-百家乐凯发k8

登雷峰塔记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3-08-19  浏览量:  栏目:荆泉

作者:吕奎


几年前,我第一次来到杭州西湖时,已是夜幕降临。


清凉的晚风,拂动着苏堤的杨柳,荡漾着湖面波光粼粼。举目望去,远处游船如画,而我的目光渐渐定格在西湖南面的雷峰塔上。知道雷峰塔,还是中学课本中鲁迅先生《论雷峰塔的倒掉》,后来看白蛇与许仙的传说,雷峰塔便深深刻在了我的记忆里,成了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存在。站在苏堤北岸,即使隔着宽阔的湖面遥望雷峰塔,也是心潮澎湃。


我骑了一辆自行车,沿着起伏的苏堤向雷峰塔奔去,如奔赴一场倾慕多年的约会。苏堤绵长,夜幕四合,对岸被树木环抱的雷峰塔早早亮起了暖橙色的灯光,在湖水的映照下,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到达雷峰塔景区的石碑前,我已是汗湿衣衫。石碑古朴而厚重,仿佛承载着此地千百年的历史变迁。金黄的雷峰塔,宛若爬上了树梢。来时,看那雷峰塔的金光映在湖面,给波光粼粼的湖面镀上了长长的金色,塔影瑰丽。夜晚的雷峰塔,犹如西湖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让人久久不愿离去。


雷峰塔建在西湖南岸的夕照山上,是吴越国王钱俶于北宋初期修建的佛塔。可惜,因“雷峰夕照”的美景与白蛇许仙的传说而家喻户晓的雷峰塔,矗立西湖畔947年后,于1924年倒塌了。据说,当时杭州人“无人不落同情之泪”,认为“全湖各景,为之减色!年方妙龄之处子,今竟成老妪矣。”网上有雷峰塔倒掉前的一帧黑白照片,塔身高大,却破败不堪,杂草枝条覆于塔上,颓然苍老,实为老妪矣。杭人之喻,或把雷峰塔置于西湖湖光山色的诸景之中而观之,而彰显其美其色。今日的雷峰塔,是2002年以原雷峰塔为原型设计,原遗址为塔底重建的彩色铜雕宝塔。


那晚,雷峰塔近在咫尺,却因已经停止售票,而不得登塔观瞻。我于碑前良久伫立,望着西湖旁的万家灯火,杭城迷离的夜色,深羡偎湖而居,胜景在侧的杭州人。次日匆匆而别,登塔之愿遂成憾事。


今年仲夏,我随团再临杭城,得遂登塔夙愿。当日午后,车至西湖畔肖公桥,沿湖畔徒步南行。湖畔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塔影时隐时现。循塔而行,如朝圣之徒,满心虔诚与喜悦。


驻足塔前,感慨不已。望着如潮的人流向塔而来,芸芸众生皆心怀执念,或如我一般,皆为圆梦而来吧!我顺着人流,拾阶而上。至塔门前,仰观雄壮的雷峰塔,铜瓦暗红,转角处斗拱林立,翘角飞檐,气势恢宏,足见现代建筑工艺至臻至纯。今日之雷峰塔古韵古意盎然,却无沧桑之态。倒也与湖畔其他仿古建筑相融合。


进入塔内,透过钢化玻璃看地宫内原雷峰塔遗址,只见数米塔身残体,黄土砖石叠垒,写满沧桑。四周展柜里摆放着各种与雷峰塔相关的物品,如刻有西湖相会故事的砖雕、出土的佛经等。置身此处,有时空变幻之感,特别是文物带给人的穿越感,触目千年,遐思万千。不由感叹旧塔遗址能和新塔融为一体,设计者可谓独具匠心。没乘坐电梯,我徒步上行,逐层观瞻。最为生动的,是塔内四壁惟妙惟肖的浮雕。有白蛇传、吴越造塔图、西湖十景图等,每一帧都是栩栩如生,精美华丽。静心细看,如入画中。而西湖十景图如一幅风景长卷,似曾相识,驻足流连,久久不忍离去。


雷峰塔共五层,总高七十余米。站在顶层北护栏旁,俯瞰西湖全貌,一览无余。西北保俶塔遥遥相望,苏堤分割西湖,如一条绿带连通南北。湖心三岛苍翠如墨,不知哪一个是张岱湖心亭看雪之处。游人泛舟湖上,舟楫往来,斑斑点点。视野之内,恰似一幅朦胧的山水画。移步南侧,南屏山峰峦耸秀,苏轼曾称之为“龙飞凤舞,萃于临安”。而南屏山上宏大壮观的净慈寺就在眼前。净慈寺,传说中法海和尚就居住这里。寺门右边有“南屏晚钟”碑亭。据说,每日黄昏,悠扬的钟声在暮色苍茫的西湖上空回荡,因为寺内钟声洪亮,所以“南屏晚钟”成为“西湖十景”之一。居于此,后人曾言:“明湖映云树,晴看夕照,雨听晚钟。”其实,雷峰塔顶应是观湖赏景绝佳之处,环塔顶而行,西湖之胜,杭城之美,俱在眼底。


雷峰塔飞檐翘角下挂着铜风铃,风铃摆动,风姿优美,音色古韵,唤醒遐思之人。站在雷峰塔五层塔内,仰观金色穹顶,中心是一朵硕大的莲花,莲花寓意圣洁,表达和平的愿望。


沿步行梯,出了雷锋塔,漫步在夕照山上,两步一回首,意犹未尽。回望夕照山,郁郁葱葱的树木掩映着雷峰塔,湖面平滑如镜,确是人间胜境。遗憾的是,不能一睹“雷峰夕照”之美景,只能期待下次再相约了。


编辑: 吕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