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格
韩愈撰《师说》论述从师的重要,但也辨明此师非“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童子之师。中国有尊师重道的传统,但也有“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的说法。实际上,蒙师、经师、人师、恩师,差别很大,不是都能享受“尊”与“重”的待遇。
蒙师即童子之师,主要讲“三百千”及《四书》之类,乡间腐儒、落第秀才,都可胜任。经师则能于《五经》中专治一经,相对博学,但也并不为社会所重。人师则是德行学问两轶伦,难得。过去老师其实多指恩师,是在各种科举考试中,推荐选拔考生的阅卷官。并没有对学生传道授业,只是赏识其才学的伯乐。能让一介平民一登龙门,身价百倍。这种恩情让学生终身不忘。鲁迅先生曾回忆:“我家的正屋的中央,供着一块牌位,用金字写着必须绝对尊敬和服从的五位:‘天地君亲师’。”这种列入“五尊”的老师,主要指伯乐式恩师。
今年是我从教的第四十个学年。入职时刚经历了十年动乱,教师地位、收入空前低下。男教师若求婚于女工,那绝对是高攀,我就被纺织女工拒绝过。虽然百事艰难,但同事们倒多少还保持稍稍的清高。我猜应该是师道尊严的惯性使然。毕竟一般人也分不清什么蒙师、经师、恩师。朦胧中还有点“五尊”的遗风。其实现代教师基本属蒙师,完全没有选材举贤的权力,所以“师恩难忘”云云,都是虚的,我们又何尝于学生有“恩”。
改革开放以来,以杜威、陶行知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渐成主流。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学生中心等观念深入人心。教育业也基本定位于服务行业。教育就是家长或者国家出资,购买学校和教师的服务。服务业有个口号:顾客就是国王,所以现在很多同行也提出“学生至上”论。学生既然是服务对象,那要不要你服务可自便。花钱买挨训,几人肯为?最近这些年,我常告诫同事:千万别拿旧观念处理新问题,以为学生不服从教导,踹两脚也行。把学生当大爷好好伺候,才是正办。有同事质问我:教育服务具有特殊性,教师负有教导学生的责任。把自己摆在下位,怎么教导上位者呢?我说此问题太大,由国家考虑吧。同治皇帝的老师有个著名的牢骚,叫“三无奈”:“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陛下不肯读书。”打不得骂不得,只能跪下求他。现在学生也是小陛下,不读书咋办,也给他跪下?
《教师博览》公众号创立,主编方心田兄约我写篇稿子攒攒人气。我写了《建立中国的教育惩戒制度刻不容缓》。不到一小时就10万 的点击。据说后台总流量达到300多万,列当年江西自媒体第三名。后来教育部还真出台了所谓的“惩戒制度”,但争议很大,也毫无操作性。现实是社会进步了,但在新旧观念冲突中教师的定位比较尴尬,多数同事有无所适从的感觉。我猜“学生至上”新理念应该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吧?但没准也是个害人的坑,谁知道呢?
作者系枣庄科技职业学院教师,从教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