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浅师生缘-百家乐凯发k8

浅浅师生缘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3-09-09  浏览量:  栏目:荆泉

作者:王静雯


周末的一天,带孩子去楼下小公园散步,竟巧遇到了小学老师。


没想到的是,近三十年没见,老师竟然一眼认出了我。老师先是惊喜地确认我的名字,又开心地给旁人介绍这是自己的学生。其实,我也看到了老师,只是一些莫名的原因,让我没有勇气主动走到老师面前恭敬地说一声:老师好。


回来后,一直耿耿于怀没有主动跟老师打招呼,怕老师会怪罪自己。不停地反思着自己的行为,究竟是为什么而迟疑。是因为如今满脸岁月风霜的模样?还是因为至今无所作为的人生?直到某个问句出现,才终于释然:如果换成是你,多年后,你的学生没有认出你,或者认出之后因为某种原因没有第一时间跟你打招呼,你会不会怪罪他呢?


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心里一个声音回答:怎么会呢?绝对不会的!其实,身为教师的我们,何曾在意过学生将来会是什么身份地位,在意的只有师生这一段短暂的相处时光,能否给予他们足够多的帮助。多年后,能偶然相遇,终于有机会知道自己的学生一直平安喜乐地生活在一方,只会欣慰,只会感恩。


回顾自己从教以来的十几年时间,成百上千的学生从我的课堂走过,多年后,如果能偶然相遇,我是否也能一眼就认出他们呢?应该是的,因为我曾那么热切地关注过他们,虽然言行笨拙却无比真诚地想方设法走近他们,尝试唤醒那些暂时陷于学习困境的灵魂。


作为庞大教师队伍中的普通一员,我既没有光鲜亮丽的教学成就,也没有动人心魄的教学经历,更没有文质兼美的宏言巨著。平庸如我,只有一颗时时关注课堂、关注学生的固执心,不会因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之类的赞美而飘飘然,也不会因为“功利教育”“缺少创新”之类的评语而黯淡初心。无论外界如何评价,我只关注自己的课堂是否生动有趣,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端正。


常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不难发现一个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因家境贫困而导致学习困难的学生越来越少,大多数学子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不再是客观的、物质方面的艰苦,而是心灵上的困境。


犹记得,那个看起来幽默乐观却身患抑郁症的孩子,当他一上课就陷入倦怠瞌睡时,我只能祈祷,却无法帮助他解脱失眠焦虑的痛苦;还记得,那个乖巧坚韧却得不到父亲肯定的孩子,当她哭肿着眼睛向我倾诉又一次被责骂的委屈时,我只能苍白着语言,徒劳地陪着流泪;也记得,那个因思念而致怨恨父母的留守女孩,当她不顾我的多次挽留仍执意辍学时,我只能盯着空空的座位,却无力改变现状……


如何才能触动他们沉睡冷寂的心灵?如何才能激发出他们来自心灵的力量?常常在心里问自己这些问题,实际教学中,虽没有刻意去规划什么,却也时时提醒自己关注学生的心灵。总是想着,如果有人能持续地关注他们,是不是最终能触动他们的心灵?偶然一次也好,能让这些懵懵懂懂或浑浑噩噩的少年们真切感受到,一种虽不知所谓前途是什么,却愿意为之努力奔跑的、似乎从心底迸发出的力量。


于是向往着,伟大教育家孔子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描述的“乐学”之境。如何才能引领学生们走进“乐学”之境呢?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这样告诉我:“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另一位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也提醒我:“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唤醒”,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名词,似乎也唤醒了我陷入教学困境的灵魂。原来前辈先贤们这些令人警醒的语言,早就为我指明了引领学生走向“乐学”之境的方向。


不断反思后,我写下了这样的句子:“身为语文老师的我,总是有点书生意气,秉承儒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奋勇,幻想着是不是可以专注于唤醒沉睡的心灵?身为教师的我们,总是希望成为孩子们暗夜里的星光,虽不能照亮人生路,却也能指明前行的方向。”


一个学年刚刚过去,又一个学年徐徐而来。每一段浅浅的师生缘分已尽时,我也许会比他们忘记我更快地忘记他们。忘记他们的名字和模样,却忘不了他们少年灵动的故事,就像作家庞余亮在《小先生》中写的那样,因为会有新的他们,“像是变换着名字,变换着面孔,偷偷来到我的课堂上”,继续求学的故事。


作者系滕南中学语文教师,从教16年


编辑: 王静雯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