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远方,敬理想-百家乐凯发k8

敬远方,敬理想
来源:山东宣传  日期:2023-11-16  浏览量:  栏目:荆泉
  又到记者节。


  每到这个时候,新闻理想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这个词太过纯洁、充满威严,以至于任何修饰它的形容词都显得太矫情。或许,唯有从记忆之海里俯拾,年少初遇新闻时对远方的渴望,一代代新闻人以其锐度、温度、高度所形成的感召……那里有关于新闻理想的注脚。



图片
1



  今年,中国记者节24岁了。但记者这一职业出现的日子,比记者节的年龄更长。


图片


  我们初识的新闻带着扰乱家国安宁的炮火,浸透着青年人振臂呼喊的热血,张季鸾、邵飘萍、史量才等最早的报人,用笔杆子提倡公道、改进社会、匡救国家,激发国人万众一心,救国救亡,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秉笔直书,树立了“铁肩辣手”的形象,为我们刻画了新闻理想的雏形,爱国、独立、公正、人本。


  时间再往后推,和张季鸾一样就职于《大公报》的新闻人范长江开始了一场旅行。在前往中国西北角的路途中,范长江见大江大河遥想事业如何长流奔腾,于旷野观星感叹人生由何驱使;全面了解一地的财税、军事、教育、交通等情况,判断西北地区何以能成为抗战大后方;同时在人情百态中总结民族团结、经济发展之法。“笔杆无多重,无志拿不动”,范长江的广博,皆出发于知道为谁落笔。


  新中国成立后,一批冒着热气、饱含真情的新闻作品问世。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流淌着对志愿军清澈的爱,穆青等人合写《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时,伤心得拿不住笔,文章至今仍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图片


  1951年朝鲜第5次战役期间,新华社记者李耐因随军(26军)采访,经常露营,写稿子也常是在树下、路边或临时搭起的棚子里。这是李耐因(右)在临时搭起的防空棚下,向军队参谋人员请教战况。图源丨中国搜索



  改革开放之后,女记者郭玲春在常规的会议新闻、文艺报道中继承“我手写我心”、不板着面孔写稿的传统,透过会议写时代、贴近人物写灵魂,以个性化的表达、清新的文风得到了当时新华社社长穆青的肯定,时任文化部部长王蒙说读她的追悼会新闻差点流泪。郭玲春,证明了新闻也可以很动人。


  无论在笔尖还是视频,求真、求善、求美的风尚一直在延续。上世纪90年代初的电视改革,催生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百姓故事》等一批新节目,叙事风格平易真诚,观点鲜明而不生硬,选题关注群众关心的现象和问题,让普通人也能成为电视主角,观众看完节目称:“就像刚从南方的早市上拎回一条扑腾着的活鱼、一捆绿油油的青菜。”


  在纸媒端,一批记者用笔呼唤启蒙、引领监督、践行专业,《中国青年报》“冰点”原副主编卢跃刚“有悲悯之心,以专业为标准”,《新京报》原副总编迟宇宙“看清至善方向,朝着纯粹去努力”……


  新闻人激情燃烧的岁月,新闻理想热烈喷薄。


图片



图片
2



  任何事物都有其生存发展的土壤,把新闻理想放在更宏阔的家国背景中,它就是宣传思想文化事业长河上一朵晶莹的浪花。


  最初的中国共产党人有不少是新闻人,他们创报刊、办杂志,以笔为炬,播撒火种,既引领民众开眼看世界,也点燃了烧毁旧社会的星星之火。


  抗战时期,前方战场能以笔为枪、冲锋陷阵,大后方的百姓文化程度不高,该如何开展工作?中国共产党创办红军剧社,每到一处,便用短剧、舞蹈、歌唱等形式演出当前军事、政治、社会上的状况,用通俗易懂的宣传形式与群众打成一片。我们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最初便秉持以民为本的立场,以及高举旗帜、凝心聚魂的使命。


  从以民为本的立场出发,为民立言、贴地气、有活力就是应有之义。引领上世纪90年代央视改革的孙玉胜称,变革的方向是改变电视的语态,最直观的理解就是变以往“拽大词”“高八度”的文风为平易、真实、生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八项规定明确提出改进文风,无论新闻报道还是各类文件,都要“力戒空话、套话”。语言文字问题不是小事,因为一字一句照见操守境界,新闻理想实现的铁律是文章为时而著,笔墨当随时代。


  这些年,随着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美西方出于遏制中国发展的图谋,越来越密集地对华发起舆论猛攻,试图通过抹黑、唱衰等手段,扰乱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大局。如何打破“西强东弱”的国际传播格局?如何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理解“中国故事”?这是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必须思考并找到答案的课题,是必须要担负起的新的理想使命。



图片
3



  从10月7日到11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已持续一个月。截至4日,已有46名记者和媒体从业人员死亡。新华社战地女记者表示:“将坚守在这片复杂的土地。”


图片


  穿越烽火线的新闻理想永不泯灭。


  马克思说,只有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才会超越由虚荣心所支配的那可怜、有限且自私的乐趣,获得永恒的幸福。心系天下,怀“国之大者”,这是取法其上的最高境界。于新闻事业,亦如是。


  在今天人人都是传播者的多元舆论生态中,坚信“新闻不死”,既能在非冲突中“辣手著文章”,也能在人们迷茫时“妙手著文章”,既能言之有物,也能打动人心,这就是新闻人的坚守和幸福。


  当然,我们不能忽略新闻从业者的辛苦。在战火前线、在疫情防控之中、在救灾现场……在深夜、在黎明……新闻人始终以冲锋的姿态准备着,随时出发,不是在现场,就是在路上,与风霜雨雪相伴是常事;板凳坐上十年冷,才能消得文章半句空;在追求新闻之客观、平等、均衡、真实的过程中,还要常常与自身的愚昧、短浅、偏见作斗争……但如一位前央视记者所言,一切都这么容易的话,还要这么漫长的人生干什么呢?


  新闻理想与新闻力量从未远去!


  于今天,第24个中国记者节,回忆追问新闻人的选择,是对远方和那些光辉人格的向往,更是对今天和未来的照鉴。人这一生,择一业、尽一生,为激浊扬清而服务,挺好。


  敬远方,敬理想!


  记者节快乐!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
网站地图